官方配资平台 公募行业单月55位高管变动,创三年新高
发布日期:2025-03-31 20:54 点击次数:164公募基金行业正经历近三年来最为频繁的高管洗牌期官方配资平台。
2025年进入第三个月,基金管理人高管变动明显加速。Wind数据显示,截至3月30日,本月以来高管变动已经达到55人,较去年同期增加近九成,同时创下近三年以来单月最高纪录。至此,年内已有51家机构出现90人次的高管变动。值得关注的是,这场高管"流动潮"中,中小型公募和次新机构成为主要阵地。
近年来,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持续升级,高管人事变动已成常态化现象。从历史数据来看,2019年至2024年的六个完整年度间,基金行业年均发生高管变动超过350人次,涉及机构数量始终保持在135家以上。
月变动创三年新高
进入3月,公募高管变更情况呈现升温迹象。29日,多家机构集中发布高管更迭公告,将月度人事调整情况推向高潮。Wind数据显示,截至3月30日,本月以来高管变动已经达到55人,较去年同期的29人增加了近九成,创下近三年的月度新高。
3月29日,华润元大基金公告称,原公司总经理江先达因“个人原因”离职,并由黄震接棒。对于公募基金圈而言,这位新任掌门人并不是新面孔。2023年12月,黄震官宣从国联基金总裁一职离任;一年多后,他的从业机构在今年3月变更为华润元大基金。
公开资料显示,黄震此前曾在辽宁东方证券、中天证券等券商有任职经历,2015年加入国联基金后,历任战略研究部总监、研究部兼交易部总监、公司总经理助理、董事总经理、公司副总裁、常务副总裁、总裁等多个职务,公募基金高管经验丰富。
同日,兴银基金也发布了一则董事长变动公告,原董事长吴若曼正式卸任该职务,由总经理易勇代为履行。据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,吴若曼在金融行业工作已经将近40年,此次实则是她因退休离任。
代职的易勇是在今年1月走马上任的兴银基金总经理。从履历来看,他有一定的“兴业系”背景,曾在兴业证券、兴证证券资管、新沃基金、京东科技控股、财通证券资管等公司任职。去年12月,他从任职了三年半的财通证券资管副总经理一职中辞别。
当日人事震荡还蔓延至资管领域。如兴证资管公告称,原副总经理杨华被正式任命为公司总经理。去年9月底,公司原总经理徐翔因个人原因离任,当时由董事长孙国雄代任。时隔半年后,这家公司终于迎来了新任总经理。
在华南一位基金行业人士看来,一般来说,基金公司年度考核期结束后,往往会有一波人事变更潮,不少人会根据公司考核考评结果,作出新的择业选择。在近年扩容的背景下,部分职业经理人也频繁变动,“走马灯式”的高管并不鲜见。
职务“迎来送往”背后
事实上,上述基金公司的人事变动,只是基金圈频现掌门人变更的冰山一角。随着近年来行业竞争愈加激烈,高管的流动也在加速。Wind数据显示,今年前三个月已有90位高管出现职务变更,共涉及51家基金公司。
拉长时间来看,高管变动甚至已成常态化现象。Wind数据显示,在2019年至2024年的6个完整年度里,基金行业每年至少有350位以上的高管出现变动,每年涉及的公司均超过135家。
记者注意到,高流动之中,多为中小型公募基金管理人或次新公募。从去年年底规模来看,据第一财经统计,在上述今年涉及高管变更的51家公司中,超过7成的基金公司的基金资产净值不足千亿元,其中有14家机构规模甚至低于百亿门槛。
以刚刚更换了公司总经理的华润元大基金为例,该公司去年底规模为227.57亿元。作为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机构,剔除代职的高管外,该公司在此之前曾有过5任总经理,其中仅一位任职时长超过3年(3年2个月),最短的是首任总经理林冠和,任职时长只有1年8个月。
同时,华润元大基金的董事长一职也呈现高频轮换特征。第六任董事长胡昊是去年3月走马上任。在此之前的5任董事长中,仅首任路强的在位时长为3年,其余四人担任董事长的时间均在1年2个月至2年半之间。
此外,部分次新基金公司的"高管震荡"现象同样突出。作为国内首家展业的外商独资公募,贝莱德基金于2020年成立,在运营5年不到的时间里,该公司已经迎来了第二位董事长和第三位总经理,核心管理层平均任职周期不足两年半。
相较于中小机构的“高频换血”,部分头部机构则展现出“超长待机”的姿态。例如今年3月,易方达基金原董事长(联席)兼总经理刘晓艳正式出任董事长,在此之前,刘晓艳任总经理职务已有13年半。此外,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、富国基金总经理陈戈等头部机构掌舵人的任职年限均逾十年。
有公募业内人士与记者交流时表示,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,公司高管的变更基本与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了正相关,是正常的现象。公司需要不断调整管理层以适应市场需求,但是过于频繁的人才变动,可能导致管理层稳定性下降、决策不够连贯。
“在现在的行业竞争下,中小基金公司的生存压力是很大的,股东方(对公司的发展)也会有要求,如果达不到,自然会出现职务变更的情况。”上述公募人士表示,中小机构受制于股东业绩压力,往往陷入“频繁换帅”的困局。
该人士进一步称,有些公司可能会想通过“换帅”来打开局面。不过与头部公司相比,中小机构在市场渠道、投研体系、品牌溢价等方面存在先天劣势,加之近年行业马太效应加剧,想要短时间做出成绩有一定难度,“但股东方的忍耐时间未必有那么长”。
华南一位公募人士也表示,现在行业各项指标高度透明,管理层的经营成果即时可见,干得好或不好都有迹可循。在他看来,无论是什么时候,各机构对优秀高管人才都是“求贤若渴”,如果公司激励不到位、股权变动、转型变化等,高管可能因个人机会、薪酬或其他原因而选择加入或离开公司。
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,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,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。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,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,包括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。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。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:banquan@yicai.com 文章作者
曹璐
相关阅读
因“工作调整”辞职一月后,浙商证券原副总裁、首席风险官张晖正式出任国都证券总经理。
77 02-13 14:04
经公司第五届董事会第三十五次会议(临时)审议通过,同意解聘吴国舫公司副总裁职务,免去其国信证券(香港)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职务。
63 2024-11-20 21:37
又一位老将功成身退。
57 2024-09-04 15:02
又一公募明星基金经理投身私募,“公奔私”成员再增一位
132 2024-08-07 12:23
基金高管变动为何如此频繁?官方配资平台
470 2024-07-31 20:46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